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连南 > 关注三农 > 新农村建设>> 正文内容

连南佛洞:北部山区的“叶屋样本”

时间: 来源:本站 访问量:- 【字体:

     

1月6日,连南佛洞村,村口新建的村牌。

    连南佛洞村进行土地整合,由原来的零散分配,到“一肥一瘦”和就近原则调整置换土地。
 

    12年前,佛洞将农田按“一肥一瘦”整合,为发展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2014年,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整合涉农资金等110万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 上月30日,长伟赞佛洞村民自治开展土地整合和涉农财政资金整合的模式“不赖”

 

  昨日“小寒”,冬雨穿过浓雾,飘散在连南寨岗镇称架村下辖的佛洞自然村。村里通往后山正在修筑的硬底化山道,只能停下工来。

 

  山道的另一端,是2000多亩的平整林地,已荒废了20多年。佛洞村理事会理事长彭洪有站在山脚向上望去,说出他心目中的开发蓝图:待山道修好后,在山上放养牛羊,届时村民又将迎来一轮致富机会。

 

  佛洞村上一轮的致富机会出现在12年前。当时面对土地碎片化严重的情况,这个有17个姓氏的村民杂居的村庄,在村代表们(现理事会)的提议下,决定将农田整合。提出“以近就近”的原则,以穿村而过的河道为界,将全村农田按“一肥一瘦”进行调整置换。村里原有的600多块零散土地,被整合成约200块。既方便村民灌溉耕作,又减少了村民之间的矛盾,并为发展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提供条件,让这座地处山区的村庄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5900元。

 

  此外,佛洞村在2006年还自行将村民30%的生态公益林资金进行整合,投入到村文化室、村道硬底化等公益事业的建设中。

 

  上月30日,市委书记葛长伟率队到佛洞村开展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时,在该村所属的称架村党支部书记赖阳井的陪同下,以一句“老赖干得不赖”,表扬了佛洞村通过村民自治开展土地整合和涉农财政资金整合的模式。而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办主任鲁小鹏称,佛洞村堪称清远北部的“叶屋样本”,它的实践证明了“三个重心下移”与“三个整合”在清远北部山区同样适用。

 

  传统

  17姓氏村民杂居 农业生产上团结协作

 

  距离连南县城43公里的佛洞村,最初在当地“有点小名气”,不仅因为较早探索土地整合的方法,还因这座拥有96户392人的村庄,居住了17个不同姓氏的村民。村民王柏良称,姓氏繁多的原因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当时连南远离战场,有些来自广州战区的人们逃离至此,便在当地安下家来,因此该村拥有多种姓氏。

 

  17个不同姓氏的村民共同居住,并未出现不和谐场面,反倒是战乱中的共同经历,让村民们向来都较为团结,并在农业生产上一起协作,农业发展较为顺利。

 

  早在1973年,该村便自行铺设上园段至称架桥头段机耕路。由于道路不通、村民出行不便,经过村中老党员及生产队队长的提议,由村集体出资和土地,购置2台拖拉机,铺设了长560米、宽2.5米的机耕路。当地为山区地形,拥有机耕路的村庄并不多,而佛洞村的农业生产效益也较周边村庄要好些。

 

  除了改善生产条件外,佛洞村也早有组织村民发展公益事业的传统。1984年,该村通往外村的佛洞桥需要重建,老党员及部分村民组织召开户代表会议,由村集体出资、村民集资约1.2万元修建28米长的大桥。“当时要集1万多元,多不容易,但我们村做到了。”村民王柏良称。

 

  弊端

  土地碎片化,村民零散种植农作物 每亩田每年连本带利收入仅1000多元

 

  从村口进入佛洞村,一块标注着村庄名字的石碑背后,便是穿村而过的河道。这条当地人叫不出名字的小河宽约3米,将全村的田地分割到河道两端。河道南岸的田地土质较好,村民们聚居在此,而河道南岸的土质较差,灌溉用水条件相对不足。

 

  佛洞村拥有农田418亩,其中水田256亩,旱地162亩。在1980年,佛洞村便把村集体承包经营的田地按照“肥瘦好差”搭配人口进行平均分配,在当时大大提高了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随着时间的迁移,当时的分配方法渐渐显出弊端:按照“肥瘦好差”均分,每户村民平均分到7-8块田地,每块面积仅6分左右,村民们耕作起来极其麻烦。“在河对面有几块,在靠近屋子有几块,东一块西一块,一天都跑不过来。”彭洪有称。

 

  进入20世纪后,此弊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下,更被放大。村民们零散种植水稻或玉米,每亩田地每年连本带利仅有1000多元,越来越多的村民们外出到珠三角地区务工,无人耕种的田地越来越多。这座在当地带有“传奇色彩”的村庄也陷入日益凋敝的尴尬。

 

  试水

  “以近就近”、“连片整合”进行“肥瘦搭配”

 

  村庄喧闹的场景渐渐少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放缓了脚步,村民们的内心开始急了。当时佛洞村一共有6位“村干部”,由该村下辖的佛一、佛三2个村小组的正副村长及村代表组成。

 

  2001年,在广州白云机场工作的佛洞村村民林木荣回到家乡,看到家乡道路泥泞不堪,车辆难以通行,他提议由村集体及他个人各捐水泥150吨,经过全村村民投工投劳铺设完成。也正是这一年,佛洞村召集户代表会议,推选10多个较年轻、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村民组成志愿服务队参与议事,协助“村干部”们做好村中各项公益事业推进。志愿服务队队员们在村内有集体重大事务时开展工作,但不享受任何村集体发放的补贴。

 

  志愿者服务队开始运营的第2年冬季,晚稻收割完成后,“村干部”与队员们凑在一起,商量修建村里灌溉水利的相关事宜。经过商议,大家始终觉得,土地过于零散,难以有规划地修筑好水利设施,有队员提出先将村里的零散土地进行整合。“当时也不知道谁提了一句,先整地再修水利,大家认同了这样的思路。”彭洪有称,随后“村干部”便与队员们商议土地调整的方法。

 

  经过内部讨论,也曾有村民提出将村里所有土地连片平均分给村民,但遭到一些“村干部”的反对。“一下子调成一块,难度太大,村民们不答应。”彭洪有称,大家决定依旧按照“肥瘦搭配”,但加上“以近就近”及“连片整合”两个原则。

 

  佛洞村在户代表会议上提出,将2个村民小组以居住地为标准分别又分为上组、下组两片共4个小组,田也相应调整4个小组,由4个小组经召开户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将田按“一肥一痩”和就近居住地为原则,将原来零散的几块田集中调整每家每户两块田。“家住在南岸,靠近家的地方有一块,对岸有一块。”

 

  这样的规划设想,得到大部分村民们的支持。但有部分村民原来分配的田地地理位置较好,并不配合全村的土地调整。但在“村干部”及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的劝说下,最终同意了调整。

 

  2003年开春,经过近半年的调整,全村原有的600多块田地,被调整至近200块。92户村民中,大多都拥有2块田地,分别位于河道南、北岸。

 

  深化

  整合涉农资金 建设美丽乡村

 

  土地置换调整完成后,村民们开始筹资,经过一年时间将水利灌溉设施完善修建,调整后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2004年,佛洞村还开始修建自来水工程,由村集体出资1万元,村民按照50元每人的标准集资,由上级部门支持水管,全体村民投工投劳完成。

 

  2006年,当地改造佛洞桥,经过各家各户提议通过,再由村委提请县公路局,最后核定所需总投入34万元。在此之前的几年,村里还先后进行村道硬底化、机耕路修建等工程,让集体收入贫瘠的佛洞村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这一年,佛洞村召开户代表大会,提出将多年未发放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款投入到上述公益事业中,得到村民们的同意。

 

  说起生态公益林补偿款多年未发放,彭洪有略显无奈。“一亩才补几块钱,有些补贴要分发给村民,村民还要自己到银行开户,嫌麻烦,就一直放在村集体。”彭洪有称,从2006年开始,佛洞村在村民的同意下,每年在1万多元的生态公益林资金中,留取30%用于村的公益事业建设。彭洪有称,下一步还准备对种粮直补等开展整合,已有70%的村民同意将种粮直补和生态公益林资金全部进行整合用于公益事业建设。

 

  2007年,佛洞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村”。2013年,佛洞村成立村民理事会,推举7位村中致富能手、威望较高及有公益心的村民,作为首届理事会成员。2014年,佛洞村被列为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多次召开村民会议讨论整治项目,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整合村集体收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一事一议”财政资金,加上市县有关部门的支持资金、企业捐赠等形式筹资110万元。

 

  资金主要用于铺设村主干道路、整治环境卫生、修建排污水渠、不锈钢防护栏、改造路灯等项目,投入7万元改造装修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办公场所,增设会议室、文化室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室,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办公条件。

 

  同时,村民理事会还向村民宣传阳山“拆旧不补、占地不补、青苗不补、人工不补”经验,大部分村民积极响应,主动投工投劳铺路基,主动让出宅基地,主动拆除阻碍村道开通的旧房屋。但也有少数村民思想不通,其中有一户村民不愿意让出家门口铺设村道。“一般是做年轻人的工作,年轻人接受能力比较强,让他们跟家长沟通。”彭洪有称,村民理事会不厌其烦地做了一个多月的工作,该农户才同意让出,确保村道按时完成铺设。

 

  上月30日,市委书记葛长伟在看到佛洞村环境整洁、溪水环绕、村道通畅、设施完善,以一句“老赖干得不赖!下次我还来”,向陪同调研的称架村党支部书记赖阳井告别。

 

  蓝图

  开发丢荒山林 将试水农村电商

 

  除了进行土地整合、涉农资金整合及美丽乡村建设外,该如何提升村集体经济及村民收入,佛洞村也一直在进行探索。

 

  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于2012年成立,目前已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开设银行账户、悬挂牌匾、完善章程、制度上墙等。集体经济合作社领办、创办项目,利用村民理事会、产业协会培育“一村两品”项目(生猪和寨南鱼),每年全村养猪300头以上,寨南鱼养殖面积30亩。目前,该村在筹建佛洞村种养专业合作社,推行“协会+基地+农户”四位一体党建促发展模式。

 

  昨日下午,彭洪有和王柏良站在山脚下,望着远处的山林。半山腰处正在修筑山道,连通山后2000多亩的平整林地。该片林地在上世纪90年代前由邻村姓坪村村民耕作,但后来因“两不具备”被迁移至称架村。此后划属佛洞村的山地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没有开发,荒废了20多年,如今正计划修建山道后,在山里发展牛羊养殖业。佛洞村还打算与邻村深洞村抱团发展粉葛种植,并把河道北岸的水田修整为成片鱼塘,继续发展寨南鱼养殖。

 

  此外,新近在清远兴起的农村电商,也进入彭洪有的视野。他已了解到,目前连南已建设瑶山特农网,为农民“搭平台、做服务、搞培训”,村民理事会正计划组织青壮年进行农村电商相关知识学习。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黄作源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 吴 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