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连南 > 关注三农 > 农业科技>> 正文内容

县农业农村局发布农作物病虫情报第十五期——晚稻中后期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

时间: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访问量:- 【字体:

  据我中心近期田间调查结合晚稻生育期进度,综合天气预报及历史发生资料分析,当前我县晚稻中后期主要发生的病虫害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钻蛀性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局部偏重。

  一、发生情况

  1.稻纵卷叶螟:预计中等发生。据物联网监测设备数据及近期田间调查,9月3日-7日灯下诱虫量12头,迁入量少,田间零星发生状态降雨天气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迁入并造成为害。

  2.稻飞虱: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据物联网监测设备数据及近期田间调查,9月3日-7日灯下诱虫量180头,田间百丛虫量普遍为76-284;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有利于稻飞虱迁入、滋生与繁殖,后期防治压力较大。

  3.钻蛀性螟虫(二化螟、大螟等):据物联网监测设备数据及近期田间调查,9月3日-7日灯下诱虫量35头零星发生状态预计中等发生。

  4.稻瘟病:田间病叶率普遍为0.3%3.2%,个别感病品种在历史病区发生严重,病叶率6.3%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5.纹枯病:田间病丛率普遍为3%10%,目前正处于垂直发展阶段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

  6.细菌性条斑病:据近期调查,局部区域己出现细菌性条斑病,预计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晚稻后期若遇大风大雨天气,细菌性病害发生程度将进一步加重。

  二、预测依据

  1.病虫基数:纹枯病、稻瘟病在老病区的菌源储备充足;随着一季稻陆续成熟收割,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将转移至晚稻田繁殖为害,虫源基数较高;部分稻田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田间通风透光性差,且机割后遗留稻桩较高,均会加重病虫害发生;部分农户稻田未开展防治,或受降雨影响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田间已积累一定虫源。

  2.气候条件据气象部门预测,后期台风生成个数多于往年,强对流天气多发,此类天气有利于病虫迁入与发生为害;

  3.栽培因素:我县中晚稻插花种植面积大、桥梁田多,为害虫迁移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优质稻品种抗病虫性水平较低,且高水肥栽培模式下稻田易处于郁蔽状态,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4.抗药性问题:当前防治病虫害常用的药剂,害虫、病菌对其已产生高水平抗性,且抗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导致防治难度不断加大。

  三、防治意见

  1.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将晚稻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来抓。

  2.切实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各镇综合事务中心需根据本情报,结合当地晚稻生育期及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防治适期,科学指导农户开展病虫害防治。

  3.大面积施药时间:结合晚稻生育期,严格遵循 “早破口,早施药;迟破口,迟施药” 原则,在晚稻齐穗期,重点抓好稻飞虱与穗颈瘟的防治工作。

  4.防治对象及选用药剂:  

  (1)针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甲维盐、阿维菌素等药剂防治;

  (2)针对稻飞虱:可选用三氟苯嘧啶、呋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噻虫嗪等药剂防治;

  (3)针对纹枯病、稻曲病:可选用噻呋酰胺、井冈・蜡芽菌、苯甲・丙环唑、井冈霉素等药剂防治;

  (4)针对稻瘟病: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咪鲜胺、三环唑等药剂防治;

  (5)针对细菌性条斑病:可选用20%噻菌酮或20%噻唑锌防治。

  5.注意事项白露节气过后,北方冷空气将持续南下影响我县,各地需加强田间巡视与监测预警,严防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这两种迁飞性害虫随冷空气南下迁入我县,对水稻造成为害;同时,需做好 “寒露风” 天气防御措施,减轻其对晚稻生长的影响。

 

  备注:

  1.农药使用者需严格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农药,配制药液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施用农药期间,田间应保持2-3厘米浅水层。

  2.应避免在蜜源植物、鱼塘、桑园等区域周边使用农药;施药时需关注风向,防止药剂飘移至蜜源植物、鱼塘、桑园等区域。

  3.为避免病虫产生耐药性、抗药性,不得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农药防治病虫害,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4.请各镇综合事务中心将本情报复印并下发至每个行政村,做好防治指导工作;各行政村需及时将情报张贴公示,确保农户知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