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发布2025年早稻育秧技术意见
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即将进入早稻播种育秧关键时期,为保证我县水稻生产开好局、起好步,为全年粮食生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结合我县气候特点和水稻生产条件,我中心就早稻育秧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迅速做好种子及相关农资就位工作
选好种、育好苗并做好相关农资筹备到位,为今年粮食安全生产打下基础。
二、秧田准备
选择排灌方便,土地肥沃的稻田作为秧田,播种前10~15天进行犁耙办田沤田。每亩施入500公斤农家肥+复合肥25~30公斤做底肥,并将秧地耙烂耙平,开好排水沟渠及秧田畦沟,畦面平整光滑。
三、播种期
我县气候特点早春气温回升较慢,常出现低温阴雨寡日照天气过程,天气较不稳定,对早稻育秧不利。宜推广薄膜覆盖育秧或大棚集中育秧技术。选择在惊蛰至春分期间(3月上、中旬),气温稳定在12℃以上的晴暖天气播种,以“冷头浸种、冷尾催芽、暖头播种”的原则对育秧较有利。
四、品种选择
适宜我县种植的早稻品种杂交稻有:金象优福晶丝苗*、泰丰优208*、广8优金占、野香优莉丝*、软华优金丝、恒丰优金丝苗、深两优870等。常规稻有:粤农丝苗、粤禾丝苗、五山丝苗、黄广银占、南晶香占、象牙香占*等。
五、种子处理
(一)晒种
晒种可破除休眠,增强种子活力,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减少烂种。在播种前选晴天晒4~5小时即可。
(二)选种
把种子倒入水中(水温≥15℃)充分搅匀,捞出浮在水面上的空粒、秕粒和虫蛀粒,保留饱满一致的种子。
(三)活水浸种
浸种时,先用0.2%强氯精水溶液(即5公斤水加入10克强氯精)浸8~12小时杀菌,然后捞起用清水反复漂洗3~4次。采用“日浸夜露”的方法,即白天浸种、夜晚捞出摊开,浸种时最好将种子放入流动清水中先浸12小时(无流动清水的要每隔4~6小时左右换水一次)。杂交稻因颖壳吻合不好,种子内淀粉又较疏松,浸种时间要短。一般水温在20℃以上时,浸种(含消毒时间在内)总时间约24小时。起水后必须将种子淘洗干净。
(四)催芽
把浸种消毒的种子洗干净捞起装入麻袋或箩筐(盛装的用具要能漏水、保湿、透气)中滴干水后,用35~40℃温水淋透淋均匀,然后将种子堆放好,并在四周用农膜或无病稻草封好保温。在催芽中要注意淋水翻动,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谷种升温后,控制温度在35℃,温度过高要翻堆,过低则要适当提高温度。经20小时左右,谷种即可露白破胸,谷种露白后温度可降到25~30℃。千万不要将种子装在编织袋中催芽,这样易造成种子发酸、发臭、发粘、烧芽。催芽至种子露出半粒谷长芽尖即可播种,切忌根长芽长易串根而致播种时断芽断根,造成成苗率下降。
六、播种
(一)常规湿润育秧
疏播是培育壮秧的关键措施。大田育秧亩播种量12~15公斤(即直播田),扦插每亩用种1.5~2公斤;播种后,搭起拱形竹架覆盖薄膜保温育秧,从播种至秧苗1.5片叶是盖膜密封期,秧苗1.5~3.0片叶时,选晴天中午揭开秧畦两侧薄膜通风换气,揭膜前要先灌水,如遇冷空气应再盖回两端薄膜;秧苗1.5~2.0叶时施断乳肥,每亩施用45%的三元复合肥的复合肥10公斤;3~4叶时施壮秧肥,每亩施尿素5公斤+氯化钾5公斤,插秧前4~5天施送嫁肥,每亩施45%的三元复合肥10公斤。
(二)塑料秧盘育秧
一般常规稻的大田亩用种量为2~2.5公斤,杂交稻为1.25~1.5公斤左右。每亩大田抛1.8~2万穴为宜,用502穴的秧盘40~42个,用561穴的秧盘38~40个。播种前将秧盘摆放于平整好的秧地畦面上轻压,保持秧盘平整一致;摆好秧盘后将泥浆均匀淋入秧盘穴后并捡除杂物即可播种。泥浆用量以填满秧盘穴孔80~90%为宜,切忌用淤泥或在泥浆中加入有机肥,以免病菌感染秧苗;播种时,要少量抓种,手心向上均匀撒抛,先撒播种量的70%,再用剩余30%补均匀,尽量减少空穴。播完种后用木板条轻压埋芽,盖好薄膜保温。
(三)药剂处理
播种盖泥后,用25%迈舒平(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10毫升兑水2.5公斤,或用氰烯菌酯、咪鲜胺、二硫氰基甲烷、三氯异氰脲酸、精甲·咯菌腈等药剂按说明要求兑水均匀喷施于畦面,可提高成苗率,并能有效预防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
七、秧苗管理
一般在播种后至出苗前以通气供氧为主,保持秧田湿润,以利于扎根出苗,2~3叶龄期以保温防冻为主,浅水勤灌,防止死苗,若遇连续阴雨时要及时排水。
秧苗期薄膜内的温度控制在30℃以内,若超过30℃以上,应适当揭开农膜通风口降温;若低温阴雨天气,要注意修复破损薄膜或加盖薄膜保温,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过长宜隔三五天于中午揭开两头通风换气。适时通风炼苗,有利于提高秧苗的抗病抗逆性,白天揭开薄膜两头进行炼苗,晚上重新密封防寒保温。在2.5~3叶期根据天气情况可全部揭膜露天。
3叶期于天气转晴暖时及时喷施1~2次1%尿素溶液,喷施后要及时用清水洗苗,防止烧秧。喷施一次15%多效唑1000倍液,促进秧苗矮壮,以利抛秧。
秧苗期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绵腐病、苗瘟及稻象甲、田鼠等,注意选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确保秧苗健壮。
八、喷施送嫁肥、送嫁药
在起秧抛(插)前4~5天喷施一次“送嫁药”、“送嫁肥”,以减少大田秧苗病源并促进秧苗早回青。用1%尿素液+20%三环唑100克+20%三唑磷200ml+25%吡蚜酮2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九、苗期常见问题
(一)绵腐病
1.绵腐病多发生在3叶期前长期淹水的湿润苗床。播种后遇10℃以下的低温,出芽时间久,引起烂种烂芽,秧苗根系活力减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缓慢,秧苗抗性下降,病成烂秧。秧苗3叶期前后,气温越低,持续的时间越长,烂秧就越严重。
2.防治:播种时,用1500倍敌克松药液喷洒;出现绵腐病,先用清水冲洗霉菌,然后喷洒福美双1000 倍液或敌克松1000倍液或甲霜噁霉灵1500倍液防治。
(二)立枯病
1.立枯病是早稻苗期的常见病害,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基质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立枯病分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青枯因阴雨天突然放晴,根系供水不足造成,黄枯因长期10℃以下低温,造成根系受损,秧苗发黄枯死。
2.防治:选择适当的播种时间;选择PH4.5~5.5的育秧基质;出苗后控水促根;低温来临做好保温,喷施防冻剂+碧护+叶面肥;小棚育秧保温难,剧烈降温时加水护苗;雨后天晴及早开棚降温,补充水分。
(三)恶苗病
1.恶苗病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病害的病菌喜欢高温,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土温在30~35℃时病苗出现最多,25℃时病苗出现少,种子和秧苗有外伤时,有利于病菌侵入、籼稻比粳稻发病严重,糯稻发病较轻;发病超过10%的秧盘,不能移裁,普遍超过10%,则整体报废;导致水稻减产10%~20%,发病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2.防治:选用包衣稻种,常规稻和用2000~2500倍液咪鲜胺浸种。
(四)稻瘟病
1.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秧苗成片枯死。
2.防治:种子使用咪鲜胺等浸种或拌种消毒,种子包衣剂包衣,苗期使用稻瘟灵、三坏唑等喷雾。
(五)烂种烂芽
1.烂种(不发芽就腐烂):稻种发芽的最低温度是12℃,长时间低温种子无法萌芽;浸种时没有及时翻堆,高温缺氧,烧坏种子。播种后水分不足,出芽率低甚至不出芽。播种时底水不透,缺水不出芽。
2.烂芽(发芽后无法返青腐烂):播种长时间深水浸泡,低温/高温缺氧;基质养分高,盐分高。
3.防治:以预防为主,控制好温湿度。
(六)低温冻害
1.水稻幼苗最低耐受温度10℃,低于10℃稻苗会产生冻害。出苗期遇低温叶片发白发黄,1~3叶期遇低温造成烂秧死苗、连续3天10~12℃叶片萎焉,损失30~49%,连续3天8~10℃,叶片干枯,损失50~69%,连续3天低于8℃,损失大于70%,
2.防治:提前采取保温措施,发生后可使用氨基酸、海藻酸、芸苔素等喷雾缓解、恢复。
(七)秧苗顶土
1.水稻育秧期间使用的盖土,厚度不要超过5mm。盖土太厚容易顶盖、板结,影响芽种的正常拱土、造成芽种的出苗不齐、出苗迟甚至烂秧。
2.解决方案:叠盘催芽,待秧苗全部破土后摆盘。发生顶土现象的待基质干燥后用扫把、木棍轻扫处理也可清水淋洗。
(八)鼠、鸟害
1.水稻育秧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鼠、鸟害的问题,摆下去的秧盘,秧苗还没长,老鼠,麻雀等鸟类已经光顾好几波了,降低每盘出苗数,影响成秧质量。
2.解决方案:堆叠暗出苗、秧田期采用覆盖遮阳网、封闭育秧设施或安装驱鸟设备,撒施驱鸟剂及老鼠药等。
备注:1.后面加注有*的水稻品种为易感稻瘟病类型
2.请各镇农办或综合事务中心复印并下发至每个行政村,做好宣传指导工作
连南瑶族自治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2025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