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连南 > 生态旅游 > 民风民俗>> 正文内容

节庆习俗

时间: 来源:本站 访问量:- 【字体:

   

春节。又称过年,是瑶、汉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汉区在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夜,开始准备欢度春节。到大年夜即除夕时,家家贴春联、门神、燃炮竹。全家吃团圆饭后,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是夜,人人不睡早觉,称守夜,待到午夜至12时,每户点香燃烛,供奉果品燃炮竹,恭迎财神、灶君到家,以示新年来到。除夕晚上,每家都要多下米菜煮,要剩有饭菜,兆意年年有余,样样富足,不愁温饱,称“压年饭”。
春节活动期6天,称为“耍年日”,不外出劳动。初一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年,说“恭喜发财”等吉祥话,长辈要给小孩“封包利是”。初二日,媳妇回娘家或外甥到外公外婆家,探亲访友的行人络绎于途。新婚夫妇这一日要用箩格盛放猪肉、鸡、糍粑、果品等送礼。初三日,称“送穷鬼”。改革开放以后也改为走亲探友了。初四、初五仍然是探亲访友期间。初六日,称“年段开,大人做生意,细子捡猪屎”,即店铺正式“开门营业”,农民开始春耕工作。但当地又有“有吃没吃、玩到二十”的俗语。春节至元宵,各地有舞狮、舞火龙、彩灯、唱春牛等民间文艺活动。
排瑶从每年农历12月15日起,各瑶寨吹响牛角、敲起铜锣,以示迎接新年的来临。从即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期间,债主不得追债,违者罚酒供全寨人饮用。20日起,各家开始准备年货,如杀猪、宰牛、酿酒、添置衣服鞋袜等。
除夕这天,瑶族妇女在家搞卫生、做糍粑,男人杀鸡做豆腐。油岭、三排一带瑶民除夕这天要到上年去世的亲人坟前送早饭。除夕夜,家家贴五色纸春联、门神,吃团年饭。入夜,家家点香燃纸,燃鞭炮,喜迎新年来临。年轻人带着老鼠干,去老歌手家学唱歌,通宵达旦。
瑶族春节活动为期6天。油岭排在年初一这天,夫妻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酒肉到岳父母或公婆家拜年。其他排瑶民从初二起,已婚的中青年人去走亲访友,未婚的则三五成群,结伴到山坡对歌觅情。油岭、南岗、金坑等地的瑶族民间艺人,组织长鼓队、铜锣队、牛角队、金狮、麒麟队,走村过寨表演,迎春娱乐。到初八日起新年活动才告结束。
过山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始吹唢呐打锣,不到外面做工,准备年货迎接春节。除夕前贴红纸对联,准备好初一到初三的柴火(三日内不得从门外取柴进屋)。年初一、初二不准扫地。年初三扫地后,将垃圾倒到屋门外,用粪箕装住,并在房边烧香、烧纸钱、燃鞭炮,称“送懒”。两三日后将粪箕取回,然后才可从屋外拿东西进屋。过山瑶祝、莫两姓在年初一吃斋,别的不忌。年十五日称“消年”,是日,宰鸡、鸭,晚间吃团圆饭。年二十为散年,煮腊肉,豆腐即可,春节到此结束。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汉区操客家话居民及瑶族习惯过此节,一般以鸡、猪肉等奉祀祖宗、神庙。在汉区,凡在节日前生男孩者,须到祠堂“上花灯”意示“添丁”。在三江,旧俗于农历十二、十三、十四日连续三晚举行“舞火狮”活动。有趣的是,十四日晚间可随意到菜园偷菜,称为“偷青”,任何人不得干涉,到十五日,“偷青人”被主人“痛骂”,才算吉利。寨南地区罗姓人因照顾妇女十五日吃斋,提前在十四日过节。汉区旧俗于十五日晚吃糯米汤圆,兆意全家团圆吉利。
赖败节。正月二十亦称“二十赖败节”。操本地语的新岩、塘冲口、东塘、沿陂、寨脚、香花、石蛤塘等村习惯过此节。农事活动已紧张进行,以猪、牛肉、鸡、鸭、鱼等为菜肴庆贺。
开耕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为排瑶“开耕节”,又称“踏青节”,意为一年春耕开始。瑶家当天杀鸡、磨豆腐、敬奉土地神和祖先神灵,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些瑶排则请先生公选择吉日良时,作排内的“开耕节”,到了择定日辰,全排人出门,鸣炮开耕。
起愿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排瑶的节日。这天,瑶家各户都做糯米糍粑,杀鸡、买猪肉、磨豆腐敬奉祖先。各排亦派人到盘古王庙杀牲祭祖许愿,祈求祖先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称为“起愿节”。
清明节。排瑶要在清明前祭祀完坟墓,习惯清明日在门口“挂青”(杨柳青枝)意谓腰软,头插“青年矮”,即眼亮避邪,并于当日以酒、肉祭祀祖先。而三排、南岗等瑶人,却在元宵节前后完成挂青插花祭坟。过山瑶亦惯于清明日在门口“挂青”(树枝、葛藤)意谓避邪。汉区却于清明节前后进行祭祀祖先坟墓活动,称“挂纸”。
牛王节。农历四月八日为“牛王节”,瑶区和汉区于此日在牛栏门口焚香烧烛、烧纸钱、割草饲牛,祈求牛只繁衍昌盛。又相传,四月初八是瑶族房姓祖先的忌辰,因而亦称为“四月八父母节”。据说房姓始祖有3个儿子,长子名海公、次子名腰公、三子名打公。海公溺死,腰公被竹子刺死,打公因脚裂流血不止而死。为了纪念他们,是日,房姓各家各户都要备酒肉祭祀、并宴请亲友。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五月节”,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俗有吃糯米粽子习惯,家家户户门口悬挂菖蒲、艾叶,屋内洒雄黄水。中午吃饭时,成年人要饮一杯雄黄酒,小孩在额头、心口处用雄黄酒划上红圈“避邪”,以保平安。排瑶无过此节习惯。过山瑶称此节为“洗牛脚”,意是中造禾已插完,一家人欢欢喜喜,买猪肉、磨豆腐聚餐。
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为排瑶“尝新节”。此时早造稻谷快成熟了,农家于此日买回猪肉,或杀鸡,并采几串稻穗,到盘古王庙祭祀,表示对谷魂和祖先神灵的感恩。过了此节,正式进入夏收夏种大忙季节。汉区操四会方言的居民也习惯过此节。
开唱节。排瑶的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日,相传是盘古王的生日,盘古王是瑶族的始祖,他开天辟地,造人丁五谷,造瑶经瑶歌。为纪念盘古王,排瑶这天大唱《盘古王歌》,赞颂盘古王的哺育抚爱之恩情,因此称为“开唱节”。节日除祭祀祖先、喝酒吃肉外,还选出两位能歌善唱的老人,在排顶的盘古王庙轮流唱歌,年轻人在下面聆听。这样瑶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流传于世。过了此节后,到次年的开耕节,瑶人可以随便在山寨唱歌。开唱节前,为避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一般不准夜晚在山寨“讴莎瑶”唱歌。
老君节。是排瑶先生公供奉太上老君的节日。七月十三这天,先生公的徒弟们到师父家拜太上老君,并与师父聚餐。后来,逐步演变成各种小团体的吃喝节日,如有人联合兴修水利,受益的人家每年交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稻谷,由兴修水利的人轮流收用;有些人合资买牛,宰杀后出卖,用所得的款放高利贷,第二年又用收回的利息再买牛;有些妇女利用空闲时间开荒种黄豆,收获后就把黄豆磨成豆腐分配。这些小团体都称为老君会。每年七月十三日,他们就利用收获的款物聚餐一次。
七月十四节。又称“鬼节”、“中元节”,汉区及过山瑶习惯过此节日。是日晚上,每户在家门前屋后或路口焚香烧烛,焚化纸衣。过山瑶一般烧纸衣36——72套,在家中神台前向每个祖先烧一套,向外面神庙每处烧3——5套,以超度孤魂野鬼。汉区一些地方晚上打“孟兰蘸”(亦称“孟兰盛会”);过山瑶从十四日中午起至十五日止,一连两天过节,邀请亲朋,家家户户除宰鸡、买猪肉、磨豆腐外,还做芒叶糍或蕉叶糍。近年来,有不少人家又恢复了烧纸衣的习惯。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汉区和过山瑶皆习惯过此节 。汉区较为隆重,普遍在节日前后给亲友长辈赠送月饼、鸡、水果等礼品,晚上相邀亲戚朋友赏月。赏月时,摆上月饼、柚子等食品,或吃炒石螺,意谓吃了炒石螺,双眼明亮。新中国成立前,三江、寨岗两圩镇有放“孔明灯”习惯,建国后,为防火灾,禁止放“孔明灯”。过山瑶过节仅备猪肉、豆腐,一般不送礼请客。
盘古王节。农历十月十六,相传是盘古王婆诞辰日,又相传盘古王于这天仙逝,故称“盘古王节”。时值秋收结束,有的排又称“收割节”或“还愿节”。是日,排瑶各寨均在盘古王庙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还推选数位老歌手唱《盘古王歌》。各户皆以酒肉、豆腐、糍粑等丰富食品过节。过去,农作物到了盘王节还未收割完的,其他人可以去收割,不追究任何责任。
耍歌堂。是排瑶规模最大最隆重的传统娱乐活动。相传瑶族的祖先盘古王婆诞辰于农历十月十六日,又适逢秋收结束,为纪念祖先和欢庆丰收,瑶家便于这天或稍后的日子汇聚一堂,举行“耍歌堂”活动。此活动为期1天至3天,旧俗以“大庙”(过去瑶族每个山寨均建有盘古王大庙)为单位举行。每个大庙3至5年主持一次,反复轮流,连年不断。节日期间,瑶家男女老少均身穿五彩缤纷的盛装,倾寨而出,敲锣打鼓,聚集到盘古王大庙,宰猪杀牛,唱盘古王歌,念诵瑶经,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祖先。尔后,一连几天举行盛大的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白天,瑶民从各个山寨汇集歌堂坪上,进行游神、过州、祭法真、追黑面人等仪式;还举行敲铜锣,唱瑶歌,吹唢呐,吹牛角号,跳长鼓舞,放土铳炮等活动,尽情玩乐。夜晚,各家各户备足酒菜,盛情款待宾客。晚饭后,未婚男女青年在野外燃起篝火唱恋歌,谈情说爱;中年人和小孩则在家中火塘边,听老人讲传说故事,重温民族历史,通宵达旦。“耍歌堂”期间,方圆百里的瑶胞都赶来观光助兴。歌堂坪上,人山人海,土铳齐鸣,鼓乐喧天,场面极为热烈壮观。1992年,连南瑶族“耍歌堂”被国家列入中国友好观光年100个节庆活动之一。此后,连南瑶山每年都举行“耍歌堂”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传统的“耍歌堂”,已成为各族人民和各国朋友同欢共乐的喜庆娱乐活动。
还盘王愿。过山瑶重要节日。过山瑶于农历三月三择日,一般选择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的吉日过盘王节,共活动三日两夜,每家捐大米6斤、黄豆2斤、香纸钱4元左右,每人捐猪肉2斤,由推选出来的“总理”综理一切节日事务。节日请师公4至6人做法事,第一夜及第二夜做请神、拜神、念经等法事,第二夜男女对唱山歌,唱盘王歌,歌唱中,有歌师、歌嬷领唱,三男三女(16岁以下未婚少年)对唱对拜。歌词主要内容是向盘古王还愿,唱民族迁徙时过州漂海历程的艰辛,唱感谢神灵及祖先的庇佑等。
冬至节。汉区客家人和过山瑶习惯过此节日。客家人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谚语。过山瑶在此节日以野味、腊味为主食。是日,亲朋来往,共度节日。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