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夯实“五个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连南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品牌为目标,多措并举推动民族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涌现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个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繁荣发展。
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建设,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连南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开展民族工作,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把握民族工作正确方向,坚持加强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融入民族工作各领域。成立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纳入县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各级部门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强化党建引领,四套班子齐上阵,围绕贯彻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构建了县领导揭榜挂帅、跨部门协同联动、县镇村齐抓共管的重点工作推进指挥体系,组建了重大发展平台、重大帮扶政策、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试验四大指挥部和23个专项指挥部,确保全县上下贯通、行动迅速、执行有力,全力以赴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连南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与时俱进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基础。把瑶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设施与建筑景观设计之中,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共景观”融合发展,使县貌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连南风格、连南味道。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民教育”融合发展,创设瑶族传统艺术校本课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教育深耕民族团结沃土,倾心浇灌民族团结进步“石榴花”,结出民族团结进步“幸福果”。
三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连南将促进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从地区实际出发,立足生态环境、瑶族文化特色,狠抓项目带动,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始终坚持产业引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不断做大做强、稳步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全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扎实推进稻鱼茶、茶药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联农带农1.5万户,户均增收2.1万元。精心打造“瑶山那抹红”乡村振兴示范带,成功争取连南代表清远出征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以小组第一晋级大擂台争霸赛。民族生态产业园成功申报认定为省产业园,纳入省产业园管理,实行现行的省产业园有关政策,加快推动形成绿色食品加工、瑶医瑶药、瑶族文创等绿色产业集群。举办招商推介会暨旅游发展大会,现场签约10个项目投资52亿元,为连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并列入省级试点,有序推动大叶茶、有机稻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创新推出“党建+领种计划”模式,搭建“连南云上田园”云领种平台,有效地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保障了粮食安全。
四是促进各民族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连南深入挖掘申报非遗项目,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33个,“非遗传承+扶贫”模式带动了一批困难群众就业。积极开展“旅游+体育”“旅游+节庆”等项目,举办半程马拉松赛等体育赛事和瑶族“开耕节”、尝新节、稻田鱼文化节等民族节庆活动,促进全国游客和各族同胞相互交流,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以民族文化为导向,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典范,用“绣花功夫”精心推动岭南民族特色文旅廊道(连南段)建设,廊道总长100公里,贯通县域南北、民族特色鲜明,链接全域,串联了沿线6个镇、60个行政村,辐射全县60%的人口,是一条最能体现瑶族风情民俗特色的文旅廊道、是一条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团结廊道。
五是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连南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治理”融合发展,深化“网格化+信息化”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并印发了《连南瑶族自治县“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治理实施意见(试行)》,聘用287名网格员覆盖全县46163户家庭,持续加强“网格员”“信息员”对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巡查,建立问题线索发现、甄别、上报、交办、处置、反馈、办结等7个方面的闭环运行机制,形成“事发有上报、事中有处理、事后有反馈”的全链条环路处理流程。创新打造“党组织+瑶老”模式,成功创建全省“瑶老”人民调解示范县。设立“一贵法官工作室”,以法官工作室为载体,整合司法资源,实现基础纠纷一站式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