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乡镇动态>> 正文内容

大坪镇:紧扣“四个坚持”靶向精准施策,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新乐章

时间: 来源:大坪镇 访问量:- 【字体:

  “良田复耕百千亩,稻香鱼肥谐共生,产业发展促致富,乡村振兴绘新图”——这描绘的是大坪镇新时代乡村振兴热火朝天的发展图景。近年来,大坪镇坚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精神和要求,以党建为引领,服务为重点,发展为目标,着力强基础,优产业,重特色,统筹推动“特色农业生态镇”建设,紧扣“四个坚持”靶向精准施策,激活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一、坚持“聚合力、铸堡垒”的引领方向,提升党建品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举旗”

  大坪镇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立足于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驱动力,探索深化“党建+”品牌,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互融互促、相得益彰。夯实筑牢基层人才工作这根基线,推进“头雁工程”“青苗培育”工程实施,通过结对帮扶、引进、合作、培养等方式编制乡村振兴人才“四库全书”,挖掘储备各类人才84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抓紧抓实乡村发展这根长线,积极发挥房金阳、房瑶冷三尔等党员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承包、复耕撂荒土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群众重点发展有机稻、高山茶、稻田鱼本土特色产业,打造“党组织+稻鱼茶特色农业产业”特色品牌;集中突出基层治理这根专线,推进综治网格、党建网格“多网融合”“多网合一”,深化“党组织+瑶老制+网格化”治理模式,建立层级分明、规模合理、覆盖全面的乡村治理服务模式,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团结、稳定。

  二、坚持“复耕种、守红线”的目标导向,筑牢粮食生产“最底线”,为乡村振兴“奠基”

  大坪镇始终牢记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全力“唤醒”撂荒地,播种“希望田”,多措并举复耕复种撂荒土地千余亩。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实行村“两委”干部带头,党群联动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复耕复种家乡“责任田”,保障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全镇党组织引领种植大户参与土地流转和复耕复种1500余亩,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和“米袋子”安全。与县特农公司对接建设5G智慧网络和智慧农田试点100亩,实施5G领种项目,将本地特色“稻鱼茶”产业和5G数字经济相结合,累计成交89.2亩,成交金额26.76万元,大大提升土地综合效益,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三、坚持“固成果、促升级”的格局走向,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为乡村产业“壮体”

  大坪镇深挖自身资源禀赋和区域特点优势,因地制宜,巩固发展好原有扶贫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做精做实有机稻、稻田鱼、高山茶等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大古坳云上田园”研学综合体的产业发展蓝图,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成功申报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优质稻专业镇,实现镇优质稻主导产业产值438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稻鱼共生”的稻谷种植面积达4500亩,从事优质稻种植共1910户人,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二是筹建大坪镇乡村振兴服务站,完善农特产品展销、电商(自媒体)工作室、电商(自媒体)直播间等配套设施,用于收购和推销大坪镇农特产品,集聚发展动能,为全镇的特色名优农产品走出大山、销往全国搭建一个集收、展、销于一体的平台,全年联系企业、组团单位助销农副产品达410万元三是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加工厂+销售”的经营模式,联农带农,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化、品牌化特色种植产业。先后注册了“房瑶冷三尔”、“农爵味稻”、“有机稻谷”等商标,其中绿源有机米加工厂还获得了“粤字号”省级名牌产品认证,实现了“小升规、规升上”产业升级,提升有机米种植品牌,打响“一镇一业”名片。

  四、坚持“补短板、助发展”的振兴指向,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为乡村建设“塑形”

  针对乡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短板弱项,一方面加强文旅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拓展开发大古坳老寨和三百步湾村庄提升工程、大掌老排修缮工程项目建设,推进大古坳“云上田园”观景台、茶叶旅游工厂、农特产品展厅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好“组合拳”,为产业振兴赋能提速。投入550万元规划建设6条机耕路,全长约10公里,覆盖全镇5个行政村,不断完善农村交通运输体系,稳定农民就业,更好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投入1600多万元涵盖22个自然村,以“厕所革命、道路亮化、垃圾治理、污水处理、风貌提升”为抓手,扎实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村庄风貌整治等工作,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稿件: